敬拜探知

證道搜尋




诗歌活化工程

撰文/ 张乐圣传道

近日上映的电影—小王子—让大众回味这个「经典中的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个1943年发表的故事被重新改编,注入新的元素,让今日的观众更有同感。电影以现代生活的场景描写原作表达的孤独感及友情的精髓,更令人投入及引起共鸣,可谓「活化」了埃克苏佩里的名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看见不少「活化工程」,如政府歷史建筑活化工程,其中包括PMQ元创方及美荷楼等。政府选择有歷史价值及有文化水平的歷史建筑,为它们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众享用。虽然政府已努力保育,唯仍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未能被保留。

华人圣乐界也面对同样的困难:不少香港教会的传统诗集已长期收藏地库,一些
教会或仍把其放在崇拜礼堂的椅背,最可悲的是当为植堂预备购买清单时,并没考虑购买足够的传统诗集。这些情况都反映着普遍香港教会遇到的困难:传统诗歌慢慢被淘汰。由于香港的教会一直受着不同层面及程度的文化冲击,包括语言及流行音乐,愈来愈多传统教会慢慢转变使用流行诗歌,并减少唱传统诗歌。

流行诗歌的涌现是否意味着传统诗歌会被日沖渐淡忘?是否意味着教会必须随
文化而走?究竟神要求信徒如何面对文化冲击?

当彼得和门徒四处传福音时,彼得看见神的异象,唿召他传福音给外邞人。圣灵提
醒他不要分门别类(徒11:12),因为救恩要临到所有相信耶稣的人,包括不同文
化的(徒11:18)人。当时彼得要到耶路撒冷与那些奉割礼的门徒争辩(徒11:2),目的是要他们明白,任何文化的人都可得着福音的好处。

当保罗到哥林多教会传福音时,他教导信徒其宣教策略—进到他们当中(林前9:16–23)。保罗的意思是基督徒面对不同的人要运用不同的策略,设合其文化及背景,这个宣教策略的重点就是要让人明白神的话语。

在旧约时期,神吩咐以色列人要在日常生活中配带「繸子」,成为其文化的一部
份,希望他们记念神的话语(民15:37–41)。今天,由于我们是不同文化的人,加上已有「圣经」,随时也可记念神的话语,因此不需再配带「繸子」。歷史不断演变,生活文化也不断改变,旧的事物终有一天被取而代之,唯神的话语不能歷久
常新,「进入文化」是要人得着福音。

同样,当音乐歷史(包括教会音乐)面对文化冲击时,我们反能看到一些「活化」的作品。古典音乐时常出现一种音乐题材—主题与变奏曲,作曲家很喜欢透过前辈作曲家的旋律,加上当代的元素,配成一首更合时代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比原作更着名,更受人欢迎。这种音乐题材正正就是「活化工程」,把新文化的元素注入好的传统音乐,让它更上一层楼。

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的伟大作曲家巴哈,曾以十五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诗歌写成一首绘炙人口管风琴作品;十九世纪浪漫作曲家就以巴哈的旋律创作高难度的钢琴作品。这些音乐题材既能保存原作品的味道,也能够注入新的音乐元素,让作品更能被该时期的听众接受。

从传统诗集的发展,我们也能够看见「诗歌活化工程」之进行。在上世纪未至本世纪初,数本重要的中文传统诗集均不约而同地作了一次重大更新版本(见下表),这些更新包括优化或重新翻译、改编或改善音乐,甚至加入一些比较近代的诗歌。

重要的传统中文诗集
更新版本

从这四本诗集的序言及介绍中,均能够见到整个华人圣乐界一直都是努力于「诗歌活化工程」:


恩福堂敬拜部现正朝向「诗歌活化」这个方向努力,透过举办不同的工作坊,让弟兄姊妹参与翻译及创作的事工,并藉此教育会众欣赏及支持本土化的诗歌。由一群专业及有经验的弟兄姊妹及教牧同工组成的歌词组,不断努力把一些好的传统诗歌以广东话翻译,让会众更容易明白歌词的内容,从而投入敬拜中。盼望弟兄姊妹日
后能在崇拜唱出这些诗歌,并让你从心里发出感恩,口里唱出熟悉的广东话歌词,将荣耀归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