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一家人

證道搜尋




不致絕望的甘甜——《牛津解密》

初聽名字,還以為是《維基解密》一類的網絡特工電影,但其實卻是兩碼子事。有時實在對香港為外國電影改的中文名字不敢恭維,充滿誤導水份!

「被看扁」的權威主編
《牛津解密》的英文片名「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教授與瘋子)」才是最貼近電影內容,但主角莫雷(James Murray)卻不知能否被正確稱為教授(Professor),因他一生都被排拒於牛津大學,從未被接納為正式的研究員(Fellow);只在去世前一年才得著一個榮譽博士學位的虛銜。

整齣電影是以《牛津英語辭典》的編寫為背境,此《辭典》於1857年開始籌備,歷時71年(1928年)才完成由字母A到Z的整個版本,被公認是英語最權威的辭典。但權威作品的誕生過程,卻留下不少張力與對抗的片段,包括主編莫雷的出生和教育背景受到質疑。莫雷是蘇格蘭商人之子,並無大學學位,接手主編時,已被傳統學界看扁,甚至不斷在背後插刀去弄走他。

「被厭棄」的瘋撰稿人
正統貴族學者處處為難莫雷,既批評他編寫進度緩慢,又只分配兩個助手協助這浩大工程。然熱愛文字的莫雷,為有足夠人手打造這部史無前例的辭典而打破傳統,公開向外徵集詞彙作編寫辭典之用。在收集過程中,「瘋子」邁納(William Chester Minor)是貢獻最多的詞彙提供者,也成為莫雷的朋友。

邁納是退役美國軍醫,因精神問題誤殺了一名工人而被判終身監禁在精神病院。

電影便是以這種充滿張力,甚或對立的格局中繼續展開。一個被學府視為不入流的「教授」編寫經典辭典;一個瘋子成為這辭典的重要撰稿人!處處充滿著與十九世紀的貴族學者的倫理道德界線的衝突。透過兩位主角,導演米路吉遜(Mel Gibson)展現出正統學府的虛偽自大的同時,也表彰了二人的友誼和對文字的熱愛。

「徒勞無功」的自救
電影中隱含著「救贖」與「原諒」的宗教意涵,邁納以參與辭典編寫來擺脫罪咎,尋找救贖。但他的自救是徒勞的,因著受害工人女兒的掌摑和遺孀的字條「If love, then what?」而輕易崩潰,甚至自殘己身。最終,對無望的邁納,真正救贖的臨到卻只是遺孀輕輕一句:「If love, then love.」。

救贖與原諒,從來都只是被動的接受!

莫雷明白和接納邁納,面對學府的質疑,他持守人孰無過的信念,容讓邁納發揮所長。莫雷又堅持要在辭典內留下邁納的照片以表揚其貢獻,並最終協助邁納脫離囚籠。

隱存著基督影子的莫雷,讓地上一眾無力凡人感到一絲絲從上而來的愛的甘甜,而不致絕望!

撰文/劉緒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