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一家人

證道搜尋




為人父母是咁的:「E-Emotion 處理情緒」

這個多月發生的事情實在令我們的情緒攪動不已!失望!激動!震驚!擔憂!憤怒!怨恨!困惑!迷惘!憂傷!煩惱!矛盾!憂悶!抑鬱!⋯⋯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我認識一些家庭,因為父母與兒女及兄弟姊妹之間的政見及立場不同而「吵大鑊」,甚至出現語言暴力。有些家庭為了和諧,便盡量避免提及這個話題,只好把意見及感受暗藏在心底;又或找家庭以外與自己同聲同氣的傾吐,結果造成表面和諧,但各人因抑壓而變得冷漠,失去連結及愛意。有些家庭雖則政見相近,但只限於理性層面上討論,完全忽略了自己及孩子的情緒。

如何處理兒女的情緒?
1. 父母不單是自己、亦要幫助兒女認識多些有關情緒的詞彙。不只是簡單的說開心或唔開心。其實「開心」是有不同程度的描述,例如:歡喜、高興、雀躍、興奮、欣喜若狂⋯⋯等。「唔開心」亦然,例如:慼慼然、絲絲愁緒、憂悶、煩躁、磨難、消沉⋯⋯等。「憤怒」也有不同程度,例如:少少嬲、憎惡、氣炸肺、嬲爆、暴躁、氣絕等等。

2. 細味自己的情緒,並嘗試表達出來。如果能夠以圖像形容出那種情緒,就更易令自己及他人明白你的情緒;同時可向兒女示範如何表達情緒。其實有不少用圖像來形容情緒的中國成語或諺語,例如:怒髮衝冠、七孔生煙、心花怒放、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心如止水、啞子吃黃蓮等。後現代少用成語了,可自由運用合適的圖像,也可以運用emoji,選擇不同的emoji去代表自己的情緒。

3. 要尊重自己及家人的情緒,不要輕率地否定。不能說:「你唔應該/無權有這個情緒」或說「你唔需要有這個情緒」。人的情緒被否定,只會引致更大、更多的負面情緒。

4. 疏導情緒靠傾吐宣洩(catharsis)及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有人說講「粗口」是最佳的宣洩情緒方法,但「粗口」會侵犯人,形成語言暴力,所以不應採用。父母可引導兒女用合宜的方法去宣洩情緒。例如:「盛怒時鎅手是傷害自己的行為,爸媽見到你這樣是極之傷心及擔心。爸媽知道你好嬲好激氣,你試下一邊打枕頭(打枕頭應該無傷害性,但可以用動作來宣洩出氣),一邊告訴我你為什麼那麼激氣,好嗎?」當父母願意真誠地積極地聆聽兒女的情緒,兒女就會打開心門,向你訴說他們的情緒。

何為積極的聆聽(active listening)呢?就是用同理心(empathy),跨越自己的經驗框框,切身處地,以心比心地聆聽兒女的心聲,想像自己若是在他這個年紀、有這樣的個性、活在這個年代、受這樣的壓力,也可能會有他同樣的反應與情緒。當兒女感受到父母的明白,心就會安穩下來。

莫忘「先情後理」的要訣!
很多父母會很困惑:這樣遷就兒女,不用教導他們嗎?我的回應是:父母是要引導兒女的,但莫忘「先情後理」這個要訣。解不開兒女的心鎖,怎樣正確及優良的道理也不能進到他們的心。硬闖只會加強防衛,責難攻擊只會引來反彈與反擊。

人在情緒泛濫時,特別希望被聆聽。所以昔日詩人祈求說:「上帝啊!求你聽我的呼求,側耳聽我的禱告!」(詩篇61:1)「側耳」真是一個很好的圖像化翻譯。顯示一個高高在上的大人,願意放下身段,屈膝俯就一個矮小卑微的孩子,把耳朵靠近孩子,與他平起平坐,認真地聆聽他的傾訴。當本是超越的上帝如此聆聽他卑微兒女的傾吐時,詩人經歷到「但上帝實在聽見了;他側耳聽了我禱告的聲音。」(詩篇66:19)

我們看《聖經》詩篇,就可以看到情緒澎湃的詩人如何向上帝禱告,傾訴他們的情緒。又可以看到當經歷上帝側耳聽禱告的時候,他們是如何得著安慰,如何感受到上帝的陪伴與愛顧。

願我們都能學效天父上帝,懂得如何聆聽孩子們的心聲。他們的情緒被疏導了,感受到被明白,心門自然打開,親子之間的愛才會滋長;有愛為潤滑劑,父母與兒女才能理性對話

撰文/梅余秀嶽牧師(Mai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