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福+雙月刊

證道搜尋




一家人・彼此照亮:)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箴言 22:6) 當收到青少部邀請寫分享文章時,這句金句再次在我腦海浮現。它是神給我們教養孩子的最佳建議和指引,也是為人父母,其中一項重任。

1.⁠ ⁠起步
還記得當年為女兒揀選小學時,亦是因為這句經文是該小學的辦學理念,而選了它作第一志願。後來女兒順利讀上了,這所小學不單成為她知識和信仰的搖籃,更是上帝在教會以外,讓我們看見祂的真實和恩典的地方。

女兒二年級那年暑假,丈夫意外離世,突然失去至親,為我和女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傷痛,但上帝的預備卻是更豐盛的恩典。當時除了教會牧者、同工、弟兄姊妹在我們最徬徨無助時給予各方面的幫助和安慰外,女兒的學校師生及家長亦成為我們的同行者,給予很多生活上的支援。有幾位基督徒媽媽會幫忙接女兒放學,讓女兒在她們家中與同學一起做功課,又常在家長群組裡提醒我一些學校的重要資訊等。

相信在那段日子,是神與我們母女倆緊密一起的日子。在女兒成長後,我們不時一起回望這段時光,數算患難中的恩典。看見當時身邊的基督徒家長和朋友們,以不同方式展現神的愛,讓我們體會到信仰不應停留於聖經知識的層面,而是在生活之中、在鄰舍之間,行出來。

2.⁠ ⁠搵啱方向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要讓孩子走當行的道,作為基督徒父母,就必需引領孩子到主的跟前,讓他們自小認識聖經教導和界線,學習順服上帝,學習愛與良善。和其他信二代一樣,女兒自小就跟著我們返教會,由兒童主日學,到青少團契,再到大專團契,一直都在「恩福」成長;教會是我和女兒建立信仰價值觀的根基所在。

我一直都深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仿效對象,若期望孩子建立良好信仰,就必須先以身作則。從穩定出席崇拜、積極參與團契,到踏出多一步投入事奉,女兒是我在信仰上成長的原動力。隨著她年紀漸長,開始明白成人的世界,我更會與她分享自己在信仰、事奉、生活、工作甚或人際關係上所遇到的困難、掙扎和軟弱,請她為我代禱;漸漸地,她也會將自己的內心想法和對信仰的迷思跟我分享討論。這種真實的生命互動和理性討論,不單讓我們的關係更親密,更成為彼此在信仰上的同行者,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彼此照亮。



3.⁠ ⁠沿途補給點
家,是教會和學校以外,建構個人成長最重要的地方,教養孩子是神給予父母們的重要責任。感恩成為媽媽前我已經信了主,可以跟隨上帝的腳步去教養孩子。一路走來,發現原來教養女兒的過程,亦是一個自我認識和成長的歷程。

要放下承襲自上一代的價值觀和管教方式,按聖經所說的去教養,除了要身體力行付出耐心、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和溝通,更要學習放下驕傲,反思自己,然後修正調整。當父母犯錯或判斷失誤時,要承認錯誤;衝突過後,彼此冷靜下來,便要理性地檢討事情,相互理解大家的觀點與角度,擴闊雙方的眼界和思維。這樣才能減少「我」,而更多的「我們」。

而在自我反思和調整的過程當中,我會發現自己一些陰暗面和性格缺陷,內心有把聲音催迫我去面對和處理這些暗處。我會嘗試將這個反思過程和發現與女兒分享,讓她對我的認識更立體和深入—— 外表看似剛強能幹的媽媽也有軟弱陰暗的一面,需要有她成為我的同行者去提醒和勉勵,並靠著主得力去改變。這些年間,經歷過數不盡的磨擦及和好,擁抱和眼淚,讓我明白到,要做一個開明、講理和願意聆聽的父母,才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進入他們的世界。


撰文/亞梅 (活愛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