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探知

證道搜尋






撰文/ 譚子舜牧師

你問恩福人:「聖餐有何意義?」他很可能會說:「記念主為我們受死。」
此標準答案所言甚是,卻又非全然正確,原因是聖經對聖餐的描述委實太豐富①,我們很難單用一句話便論盡箇中含義,好像友堂宣道會北角堂②便清楚教育其會眾聖餐有七個意義:

對很多福音派教會而言,以「記念主受死」為守聖餐目的是一回事,但在具體實踐時,守聖餐好些時候卻變成信徒個人的「認罪會」—為過往一個月所積存的罪疚來一次「每月清貨」。當然,在耶穌面前悔改認罪是正當不過,但當月復月、年復年,它成為聖餐的「獨孤一味」時,恐怕我們便錯過了耶穌設立聖餐的這場盛宴了。
不過,事情可能在默默改變中。
未知各位有否留意近月我們曾唱一首對恩福來說是較為陌生的聖餐詩—「同享主餐」呢?這首詩歌的歌詞捨棄了那些耶穌受死時「血淋淋」的意象;也刻意沒有運用一
種憂怨悔疚的音調和意態;相反,整首詩歌給人一種溫暖、親密與積極的感覺,其中要描述的主題便是「肢體相愛、彼此合一」這個從聖餐禮體現出來的教會觀。哥林多前書十一章十七至三十四節是這種聖餐神學的主要根據經文,作者保羅要處理的是當時哥林多教會在聖餐時有人只顧自己「飲飽食醉」③,而冷待了其中一些清貧的弟兄姊妹,以至「你們聚會的時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為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20–21節)對保羅來說,耶穌基督在十架上所成就的救恩是超越人間一切因種族、性別、階級、文化、社會地位而生的隔閡,所以任何人誤把聖餐反過來變成一種分門別類的社交活動是對福音的嚴重扭曲,由是之故,當他勸勉信徒在守主餐時要「分辨是主的身體」時,這個「身體」所指的很可能不是「聖餐餅」,而是「教會」本身。
的而且確,世人難免因彼此的差異而分門別類、互相排斥,唯有我們靠著基督的大愛,我們才有機會真正踐行謙卑、仁愛、捨己與合一,而聖餐可說便是主內合一的最具體呈現,因為任何人都不是因著他/她的財富、學識、社會地位、外貌、年齡、性別或傷健程度而獲得有份於進前來領受餅杯的資格,他們之所以能領受基督的身體和血,完全是出於神的恩典和人在信心裡的回應,這是上帝給予世人最公平的拯救之道。
當你下次領受聖餐時,請你不忘看一看身邊跟你同領主餐的肢體,他/她對你來說或許陌生,甚或不甚可愛,但當記得本來也不甚可愛的自己也是這樣蒙受基督之愛時,或許你便更能欣賞這個屬神的群體,然後由衷地唱:「天父因祂愛子,使我們成一體,在主愛裡吃祂的餅喝祂的杯。」

註:
① 有關聖餐設立的經文有四段,包括:馬太福音二十六章二十六至三十節、馬可福音十四章二十二至二十六節、路加福音二十二章十五至二十節及
哥林多前書十一章十七至三十四節,它們合起來被稱為Institution Narratives。另外,參考經文還可以包括路加福音二十四章三十節、約翰福音
六章二十二至五十九節和哥林多前書十章十六至十七節。
② 宣道會北角堂崇拜委員會編撰(2000),宣道會北角堂崇拜手冊,香港:宣道出版社,頁20–21。
③ 詳情可瀏覽本堂網頁,按入證道集(sermon_powerpoint.php?pkey=1274&pg=5&sermon_powerpoint_
cat=&sermon_powerpoint_year=2013&sermon_powerpoint_month=09),收聽筆者於2013年9月的一次講道錄音—哥林多前書系列
(十六):主餐齊享.肚餓同當。